视频]农资打假之惑
农民老金住在河北省永清县,自家的五亩多地这些年一直在种棉花。去年春天,他从镇里的一家农资店买了一种杀虫剂,据说药效挺不错,是用来保花保果的棉花专用药。
我是下午打的药,当时因为天晚就没拾掇完,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再回去收拾的时候,叶子全耷拉了,过了三天以后连茎全干了,最后我那五亩多棉花全绝收了。
眼看着棉花枯死,老金怀疑是农药出了问题,情况反映到县里,虽然得到了一些补偿,却改变不了五亩多棉花绝收。老金和记者说,因为农药吃亏受骗在当地并不稀奇。
农民:买了假化肥当时连发票都没有,出了事能找谁去?就这么着等过完年使了以后,再种地的时候,用了一年还那样。
采访的农民中,不少人都吃过假农药的亏。专业的人介绍说,生产假冒劣质农药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节省成本降低有效成份含量;二是为增强药效添加高毒高残留成份。老金说,深州东农资交易市场是离他家最近的一个省级批发零售点,随后,记者和国家质检部门有关人员来到这个地方进行了市场抽样调查。
记者看到,深州东农资市场上的店铺除了总经销、就是加盟店。不时地有汽车把成箱摆放在街边的农药化肥拉走。在一家名为果树管理技术咨询的店铺,我们向商贩询问有没有药效好的杀虫剂,听到这话,商贩说买杀虫剂你们可是来对了地方。
看到顾客进门,市场上的商贩大多会热情地凑过来。在这家深州市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商家不仅夸商品的效果好,还说自己卖的都是环保无污染产品。
商贩:你用这个微乳剂,这是没什么污染的,搁到水里不会发白,就跟没倒一样!
国家质检部门有关人员在深州东农资交易市场随机抽取了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19件样品。随后,这些样品被送往农业部指定检验测试的机构,检测结果是怎样的呢?
检测人员:经我们检测,该产品金刚盲蝽瓢甲绝非法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甲基对硫磷。
经过检测,19件送检的样品有近九成有一定的问题,张贴着金刚盲蝽瓢甲绝 和万虫绝杀字样的杀虫剂,直接添加了严重违禁的高毒成份。
送检的农药样品有的说是世界主流,有的写着专家推荐,有的干脆打上了农业部的旗号--要不是送检结果是近九成产品不合格、半数以上存在商品标识误导消费、严重违规的问题,农民的确很难从包装上辨明真伪。
王先生此前一直做农资生意,他向记者透露,过度包装只是吸引买家的小伎俩,制假售劣才是农民吃亏的真正原因。王先生说,在农药上做手脚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业内人士王先生:主要是生产厂商还有经销商联合起来,从生产领域的老总、甚至销售人员、流通领域的经销商,这种造假的比例大概有70%到90%,从农药、化肥、种子,涉及的范围很宽广。
在农药上造假真的像王先生说的那样普遍吗?王先生提出以经销商的身份带记者走访了河北省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据说他们的产品在全国都有销售。
沧州这家专门生产生物农药的农化公司是国家四部委认定的重点新产品企业,在农业部注册生产的是一种叫苦参碱的环保型绿色植物农药--记者见到了企业的负责人。
孟总:国家的监督管理力度就是,尤其是对农资这一块,化肥、农药、种子,你不要卖假的东西。实际上农药假的太多了,这种无证经营、就是有好多套证的。你看我就这一个产品,我其它的产品不生产,我就不做,我也不挣钱!
企业的负责人说,业内造假的事很多,自己却从始至终坚持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在接待室,我们正真看到了四部委联合颁发的重点新产品认定书和其它一些荣誉证书,据记者核实,这些证书并非伪造。然而,当记者以经销商的身份和这位负责人在电话里谈订货加工的时候,他的态度跟在厂里的时候判若两人。
孟总:咱们保证药效好,什么都能做到!我给你加工,用我的技术和苦参碱的商标。用我的生产许可证号,你就加RV、加高氯、加吡虫啉、叮虫脒,这个都可以,它都是属于低毒的东西;如果说不用我这个生产许可证号,敌敌畏这样的一个东西,它确实效果好一点,再一个你要说明,根据你的需要加什么都可以!
高氯、吡虫啉、叮虫脒都是毒性化学成份,绿色无公害产品中显然不能添加;敌敌畏是高毒高残留农药,被国家明令禁止,一旦误食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试想,无公害的果蔬如果用这样的农药,食品安全怎么能让人放心?消费者的权益又靠什么来保障呢!?
沧州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不但愿意用自己的生产许可证及合法商标提供订货和代生产,还说可以往国家认证的环保产品中掺加各种毒性成份。王先生说,除了添加毒性成份甚至高毒剧毒,有的企业和经销商还会通过降低含量、改变配方来造假--在河北衡水,记者来到了另一家农药生产厂。
厂方销售经理:实际上这一个道理很简单,现在给你们订做,不管出哪个厂子的,都得有利润,没利润谁干这个?
看来,除了添加高毒的做法,减少相关成本是农药造假的另一个惯用手段;至于勾兑调色、分身变种,则被造假者当成了吸引顾客的高招儿。
为了减少相关成本,比如生产50%含量的多菌灵,厂家可能会实际添加量只达到40%,甚至30%,有的还会更低,甚至含量为零的也出现过,还能添加色素,改变产品的颜色、比如红色和蓝色,增加卖点,来吸引农民购买产品。
相对有效成份不足,钱白白打了水漂;添加高毒剧毒成份的农药不但会烧死秧苗、毁坏生态,喷洒作业时甚至会导致农民中毒,威胁生命;由于农资产品多用于农产品生产,假农药还威胁着市场食品安全,然而所有这些,在制售假冒劣质农资者眼中,都赶不上金钱的诱惑。
如果完全依照国家的有关标准来生产某类产品,正常利润可能只有10%、5%,
如果通过这一种造假的模式来生产,可能利润会达到50%、30%,甚至是百分之几百。
面对这样的暴利,市场抽样近九成不合格;生产厂商添加高毒、降低含量、提供带证加工也就不难解释了。
农资制假售假每天都在变换手段,等到出事了再去送检、再去维权,既费钱、又费时,而春耕生产往往是误一时就误一年。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2.2万件,货值为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除了农民上当受骗后的切肤之痛,就是造假售假者泯灭的良心。关于农民在选购前能学到一定购买常识的希望,有关部门承诺,2007年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除了坚持严查严打,还会把辨假识假的露天维权课堂推向全国大部分村镇。